0%

近2周睡前、早起时读完了汪诘《星空的琴弦》一书,很有感触:1、代入到每次认知迭代的时刻,才知道它有多艰难,以及它还有多少缺陷;2、最新的宇宙学认知猜想,比如暗物质、暗能量,也是建立在科学证据上的。

人类宇宙认知观的迭代,主要来自以下9个变化。

大地是圆的

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,来源于古希腊文明,天文学也不例外。在公元前500年,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大地是圆的(就是凭直觉任性),当然他只是提出了猜想,无法证明。这位老兄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,在他之前各文明中的数学就是测量+计算,但他开创了“公理->定理->证明”演绎法,为100年后欧几里得的《几何原理》奠定了基础。而后过了200年,亚里士多德通过船远离时船身先消失、船帆后消失,以及月食现像,证实了大地是圆的。当然,因为还没出现牛顿的万有引力,无法解释下面的人为啥不会掉下去,他只好解释说万物都要向宇宙中心掉落,而地球中心就是宇宙的中心。

地心说

大地是圆形这一认知太反常识了,人类各文明中只有古希腊走出了这一步!有了这一认识,400多年后托勒密才能提出地心说,他可以基于本轮、均轮这套大圆套小圆的圆周运动,通过80多个轮子将日食、月食的预测误差降至1小时以内,五大行星的预测误差降到几天以内。而直到清朝古代中国也没有搞清楚大地是圆的,对于日食的出现皇帝要下罪己诏,搞不好天文观测台的官员还得杀掉几个。所以“天子”这个故事虽然增强了华夏文明的凝聚力,却几乎让天文学停滞了,谁敢研究五大行星(在伽利略的望远镜发明之前,太阳系内是看不到天王星的)的运动规律呢?

说到五大行星,中西方惯称的顺序并不一致。中国常讲的顺序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不提它的阴阳五行之说,这个顺序与肉眼观测的亮度是一致的。它们的视星等分别是金星-4.6、木星-2.9、水星-1.9、火星-2.0、土星0.6,亮度依次变低(水星、火星差不多)。而古希腊称呼它们的顺序则是水星Mercury、金星Venus、火星Mars、木星Jupiter、土星Saturn,这与它们在天空中由快至慢的移动速度是相符的,也与它们到太阳的距离相关。从这点差异就能看出,古希腊的天文学成就有多领先其他文明!

阅读全文 »

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中国金融电脑。“构建弹性网络之分布式负载均衡技术”系列的前两篇文章探讨了分布式负载均衡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功能,以及其背后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。作为本系列的最后一篇,本文聚焦金融、教育行业以及大型企业、政府机关等多个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,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,展示分布式负载均衡技术如何在实际业务场景中提升网络的可用性、可靠性、安全性,并量化该技术带来的性能提升和成本节约情况。

阅读全文 »

十多年前我曾使用GoAccess搭建了一个NGINX日志分析工具,它以其轻量级、低资源消耗和实时更新的特性,非常适合个人和小站点使用。最近我的服务器做了次搬家,需要重新搭建日志分析系统,于是到网上查找GoAccess的用法时,发现官方站点的文档还是一如既往的晦涩,而其他站点介绍的用法则与我要搭建的架构不契合。所以干脆做了次总结,在这篇文章中,我将分享我如何搭建GoAccess,并使其通过Websocket协议提供实时日志分析。我的架构部署图如下所示:
GoAccess部署架构图
这么部署的原因是为了经过NGINX走全站SSL加密,毕竟在NGINX统一管理SSL证书还是方便点。

阅读全文 »

本文首发于《中国金融电脑》第421期,今日头条地址链接

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,企业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。传统的负载均衡技术曾经是企业数据中心的“守护神”,如今却在应对现代应用的快速交付、成本效益和自动化运维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分布式负载均衡技术可为企业网络带来革命性的改变。本文将深入分析从技术层面实现分布式负载均衡的关键要素,从弹性地址、“N+1”高可用系统到数据面与管理面的通信,介绍分布式负载均衡技术如何克服传统负载均衡技术的局限性,以确保网络的高性能和高可用性。

阅读全文 »

本文首发于《中国金融电脑》第420期,金网在线地址链接

引言:

随着云原生、微服务的飞速发展,传统的负载均衡技术已逐渐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业务需求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,分布式负载均衡技术应运而生,它以其卓越的弹性、自助操作和可观测性,成为现代数据中心网络设计的核心。
本系列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分布式负载均衡系统的多维度价值,从基础概念到技术实现,再到实际应用案例的全面分析。我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深入剖析,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,理解分布式负载均衡技术如何为企业构建一个更加稳定、灵活和高效的网络环境。

系列概览:

  1. 构建弹性网络之分布式负载均衡技术(一):概念与功能
    在本篇中,我将介绍分布式负载均衡的基本概念,探讨其核心功能以及它如何为企业网络带来革命性的改进。
  2. 构建弹性网络之分布式负载均衡技术(二):技术与实现
    第二篇文章将深入技术层面,分析分布式负载均衡的关键技术要素,以及如何实现这些技术,确保网络的高性能和高可用性。
  3. 构建弹性网络之分布式负载均衡技术(三):案例与分析
    最后一篇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分布式负载均衡技术的应用效果,分析其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表现和优势。
    通过本系列文章,我期望读者能够获得必要的知识,以评估和实施分布式负载均衡解决方案,从而提升自身网络的弹性和响应能力,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。
    阅读全文 »